1
/
/
迄今出土最早的易水砚

迄今出土最早的易水砚

迄今出土最早的易水砚

详情

古往今来,易水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天赋的优等石料、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为发展博美精深的中华砚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房四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起易水砚的历史,人们过去总认为发端于唐末,据弘治《易州志》等载,早在我国唐代,易州奚超父子于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的同时,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制砚的上乘石料  

东汉墓葬中石黛板出土情况

紫翠石和玉黛石,从而制作出“易水砚”,又称易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但是,2006年上半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易县段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中,被黄土尘封了近2000年的13号东汉墓出土了一组汉代石黛板,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石质易砚,也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砚种之一,不仅为研究易砚历史及演进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将易砚的肇始又向前推近了500年,早于了端砚、歙砚、洮砚等砚。

这组器物由两块平板和一块研石组成,均为石质,光滑细腻。研石的玉黛石纹理层次清楚,与现在制作易砚所使用的玉黛石质地相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表明这一组器物产自河北省易县。两块平板呈长方形,边沿切割整齐,其中一件长14厘米,宽6.3

东汉黛板古易水砚

厘米,厚0.7厘米;另一件长14.7厘米,宽7.2厘米,厚0.5厘米。研石为方形,圆钮,底宽3.7厘米,钮高1.2厘米。平板中部微凹,四周残留墨迹,据此推断,这组器物应为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器。

13号墓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塘湖镇南邓家林和北邓家林村西、南易水北岸,与南岸的易砚主产地台坛等村隔河相望,相距约4千米。13号墓的平面呈“刀”型,结构为青砖券制的单室墓,用砖为“五”字砖,墓底不规则铺砌,具备东汉晚期墓葬的典型特征。除出土石黛板外,13号墓还出土了汉代五株钱等东汉时期的典型物品。

易县出土的这组黛板,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制砚工艺特征。

一是改变了石料随机选取、以使用石料自然形态为主的状况。以前发现的早期石砚,多为随机选取石料,依据自然形态,简单加工后使用。而这组黛板选料非常讲究,选用的石料为玉黛石,质地细腻,表明易砚所使用的石料早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定型,远早于端、歙等砚。将石料加工成了长方形,完全改变了石料的原始形状,体现了明显的制作工艺和意图。

二是这组黛板采用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加工工具已经大为改进。从采用的技术手段分析,金属工具在制砚领域已经广泛使用,在制作时采用了剖层、切割、雕刻、打磨等多种技术,现在的易砚制作所涉及的几种主要技艺都能从这组黛板中找到传承的脉络。三是已经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寓意。将研石下部设计为方形,上端设计为圆形,既可以有效增加研磨面积,又可以利用方圆连接部位,防止手指触墨,同时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与墓主人方形墓室、拱券墓顶的墓葬形制体现了同一理念。

四是这组黛板出土,表明易砚在当时已经成为倍受珍爱的文房用品。战国至两汉时期,厚葬风气甚盛,与13号墓同时发掘的有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质楼、仓、圈、井、猪、狗、鸡、俑,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向往有关。而以黛板随葬,则表明东汉时期易砚在易水流域的使用已经较为广泛,也说明了这组器物与墓主人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网站首页       关于易水砚       代表作       私人定制       荣誉资质       传习所      在线购买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15533237370 15533237370
服务时间:
8:00 - 24:00
客服组:
在线客服

cpoyright © 2019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902682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保定